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视频 > 人物专访
书法名家权希军的艺术人生
发布日期 :2019.07.29 浏览次数 : 1741次 中艺联合(北京)信息科学研究院

  权希军,1926年8月生,山东烟台市人。自幼喜爱书画,解放前做宣传工作时习油画,建国后到中央机关工作,工作之余研习书法,后学篆刻。1985年到中国书法家协会工作,曾主持全国第一、二届篆刻展。1991年创建中国协刻字研究会,把刻字艺术纳入艺术创作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轨道,先后主持全国第一、第二届刻字展以及第一届刻字理论研讨会、第一届国际刻字交流。书作艺术涉猎面较广,行草宗二王兼收米芾等各家,风格俊逸洒脱,神韵流畅,格调清雅。书法作品数十次参加国内外大展,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和日、韩、新、泰等国以及欧美一些国家收藏。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顾问。

  权希军先生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书法家,少年时代家境贫寒,读书不多,初中刚毕业便踏上社会当了童工。权希军的大半生做过工、当过兵、种过田,当然更长的时间是当干部做官,写写画画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直到晚年才步入书坛,走上专业研究创作,成了一名书法家,和书画有不解之缘。

  权希军先生1926年出生于山东烟台,当时的烟台隶属福山县管辖,他的祖籍是福山县权家山。权家山是个土地贫瘠,严重缺水的小山村,没听说在历史上出过什么知名人物。大约在1920年前后父母因生活所迫,带着我的两个姐姐遣居烟台。

  上世纪20年代初的烟台已经开埠,西方经济入侵,洋人、洋货拥入烟台,一些为欧洲加工的手工业,绣花、织花边、织头网等十分发达,给烟台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妇女。权希军先生的父亲到了烟台之后,先是挑水卖,后来改行拉洋车,母亲在头网工厂做工,两个姐姐稍大,绣花、织花边,各自收入虽然微薄,聚少离多,但一家人生活安定,不愁吃穿。我出生时正处于这一“最美好”的时期。

  五岁时家中有了点积蓄,在南郊弄了块地,盖了三间土坯海草房,有了属于自己的家。这一带原来是一片坟地,年久有些坟墓无主,一些贫苦百姓在这里盖了房,活人和死人“杂居”,我家小院的左侧就是墓地,习惯了,没人有恐怖感。

  权希军先生父亲读过几年私塾,因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忘掉许多,还能看书、看报,毛笔字写的也不错,春节时,他还写春联的。我的两个姐姐都没上过学,在教会办的夜校学了点文化,姐姐绣花学画,时间长了也能描龙画凤。父亲写春联这点文化基础十分浅薄,对我影响却很大,从小就喜欢涂鸦,十分着迷。

  权老读私塾正在兴头上,家庭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母亲失业了,两个姐姐先后出嫁,生活担子全落到父亲一个人的肩上,家庭生活捉襟见肘,父亲无力让权老读书。烟台有个红十字会小学--红十字会是个慈善机构,不收学费,学校有个规矩,学生放学不写作业,都要卖报,收入归己,每个学生每天至少卖五份。权老小的时候腼腆,不爱讲话,怎么也喊不出卖报的叫卖声。两个月后终因家庭生活无着父母带我“闯关东”去了。

  山东人“闯关东”历史很久。据说清代就有。1904年日俄战争,俄罗斯战败,日本人占领了旅顺、大连,并在东北取得了支配地位,利用我国丰富的资源,大力开发,进行经济掠夺。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山东连年天灾人祸,民不聊生,无数破产的农民和大量城镇失业工人源源流向东北。烟台和大连一水之隔,山东人“闯关东”多半走这条水路。

  权老本来就痴迷书画,在这种情况下,便将很大的精力用在写写画画上。学校校长、语文老师都是私塾底字,重视毛笔字课,每周都要写大仿、小仿等,正合我意,随启蒙老师临习唐楷用功卖力,老师用红笔批仿,写的最好的打双圈,我写的仿从上到下全是双圈,远远高于同班同学。老师办公室供奉的孔子像,两则的盈联也要我涂抹,以显学校毛笔字教学得成效。我的绘画也高于同班同学,曾获市小学生绘画奖。国画本上的画不够画的,在家中画年画中的戏剧人物和小人书中的武侠,画熟了,一幅关羽像可以不看样稿画出来,有的被亲友要回家供奉起来。

  四年级很快就过去了,读书成绩虽然不错,但不太用功,在写写画画上下了功夫,成果显著。

  那是1945年初夏,权老还没满19周岁,被日本抓了劳工,在大连服苦役,苦役期间因他体质好,是摔交能手,日本劳工队长苦于找不着摔交对手正好遇上我每天可以陪他摔交,可以少干活,权老目前身体之所以这么好就因为我自小体质好加上我平时的锻炼有很大关系。八?一五日本战败投降,权老从劳工营中解放出来,开始了新生。祖国的光复,我不知不觉似乎懂得了许多道理,从未想过个人未来的我,也开始考虑个人的前途了。权老不想再做工,干别的没有文化,只有当兵。端量自己身高马大,又很灵巧,还有点不怕死,肯定是个当兵的好材料,当兵也是为国家效力,当兵去。我原名权希君,便将“君”改为“军”到处找兵当。听说郊区有个十八集团军独立营,约了几个朋友前去报名。报到的当天,新兵部队连长一眼就注意到我,当即宣布“你是第四班班长”。当兵第一天就当班长,心想对自己的估量没有错。

  权老参加革命时,胸无文墨,身无分文,只有一股革命热情,曾两次荣立三等功,一次被评为模范。参加革命后深感自己的文化不高,由此发奋读书,持续到上世纪60年代初终于取得了业余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凭,不仅在机关文字工作上取得一次成就,为研究书法也奠定了文化基础。写写画画作为业余爱好,也发挥了作用,机关俱乐部为我提供了发挥作用的良机,写黑板报、写标语,颇为卖力。

  权老1950年被调离大连,到中央公安部任科员、科长,1963年调到中央组织部,后任中央组织部党委办公室主任,前后三十年。

  调到国家机关后,远离了绘画。当时中央机关办公行文常用毛笔,我又被毛笔字吸引住。开始学隶书,后来又学行草,权老的行草综二王,兼学赵、孟等。在书法不甚活跃的年代,他学书法在实用,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办公行文书信往来,长文用硬笔、短文用毛笔。文革期间我被群众组织排斥在外,便拿出自己的专长给机关写标语画领袖像,代别人抄写大字报,大字报高潮过后我打发时间,由此开始了篆刻艺术创作。

  改革开放以后,书法艺术逐渐活跃起来,权老由实用转向艺术创作。特别是1985年调到中国书法家协会工作以后,在书法艺术上开始了新的路程。

  权老在中国书协任职十五年,其中驻会六年,先任中国书协副秘书长,兼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刻字研究会会长。1991年权希军被聘为中国书协顾问,不再驻会,1996年离休 ,仍担任中国书协顾问,2000年因年事已高不再担任顾问一职,在家中专心研究书画。

  权老在中国书协任职期间除了日常工作以外,策划主持了一系列活动。如1987年在南京策划主持了第一届全国篆刻展、1989年在烟台策划主持了第二届全国篆刻展、1991年策划了中国书法博览会,在柳州主持了中国书法博览会闭幕式、1991年受中国书协常务理事会委托创建了中国书协刻字研究会,同时举办了刻字讲写班,培养了一批刻字人才、1992在洛阳策划主持了第一届全国刻字展览暨刻字理论研讨会等,现代刻字终于在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上跨出一条路来。

  权老的书法作品也应邀参加国内外书法大展,多次率书画代表团访问日本、韩国、俄罗斯和法国及西欧一些国家,并展出书法作品。出版有《权希军草书千字文》、《权希军行草滕王阁序》、《权希军艺术作品选》、《权希军书法专辑》,并主编了系列刻字艺术教材,任中国书协顾问期间,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书协予以表彰,2001年中国书协又授予我特别贡献奖。

  权希军先生学习书法由唐楷、汉隶到二王的行草。在学法不甚活跃的年代,重在实用,作为业余爱好坚持了三十来年,改革开放以后,全国书法艺术活跃起来,权老由实用转向艺术创作,1985年到中国书协工作以后,走上了专业,历时十几年。

  权老学书法学古人,重传统,注重创新。不是学某一个人,而是博采众长,不断吸取,充实自己。如此学古厚今双管齐下。时常寻找自己的不足,悟出解决的办法,钻研新的追求目标,再探索创作。如此年复一年,书艺节节攀升,年年甚至月月有新的变化。创作的主要书体也由行草转向草书。

  权老为人比较严谨,自认不具颠张醉素的气质,不适宜在狂草上发展。但我又有些狂,不是狂妄,我从不认为今人不可能超越古人,一直在追求新意。经过多年的融合、磨炼,形成了大小草结合的书风。在创作中先解文意,以文入情,寓情于书法创作。权老可以兼写多种字体,特别是草书,风格多变或近于大草,或近于小草,通常采用大小草结合进行创作。表意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书法是抽象的,表意只能是隐含的,不可能那么直接,只是在探索。

  权希军先生说:我书无师,全凭个人的感悟。无师靠悟,有师也要靠悟,感悟来之实践,实践是悟性,是学习、探索创作的根本途径,感悟追求的是艺术内涵,内涵深远,我的追求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