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乃忠先生一直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十分痴迷,自幼酷爱美术,注重西画和中国画的研究,徜徉于齐白石 、娄师白、吴昌硕、石涛 、潘天寿 、李苦禅 、王雪涛、王成喜等诸多名家的绘画艺术之间,深得花鸟画之秘,工写兼备,作风淳厚,意味纯正,画如其人,形成了自己的国画风格。
1981年底参军来到北京后,就一直在北京工作和生活,1983年转业工作后,刘乃忠先生就利用业余时间,频繁参加各种美术培训班,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学习和研究。说到对自己艺术道路的支持,刘乃忠先生十分感激自己的夫人,他说每当自己回想当初初学美术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场景历历在目,几十年过去了,依然记忆犹新,那是在80年代末,刘乃忠先生去参观一个画展,在展馆门口看到一个著名画家的画册,就特别喜欢这个画册,但是价格特别昂贵,对他当时的收入购买这本画册还是挺吃力的,他的夫人看着他十分喜欢这本画册,就对他说你要是喜欢就买下来吧,顶多这个月我陪你吃咸菜。这让刘乃忠先生十分感动,也更加坚定了其在艺术道路上拼搏耕耘的信心。
刘乃忠先生和其恩师刘西古先生结识,也是由于其夫人的关系,彼时其夫人的奶奶家住在东四八条,刘西古大师当时也住在那儿,并且两家关系非常好;有一次刘乃忠先生去看望他的这位老奶奶,正好刘西古先生也在,当时正好他的这位奶奶家挂着一幅刘乃忠先生画的梅花图,就让刘西古评价一下,然后刘乃忠先生就说想拜他为师,想好好学一学,但是刘西古先生看了一眼那幅梅花图之后,觉得刘乃忠先生功底还不够,当时没有明确答应。自此,刘乃忠先生更加努力,不断学习,勤奋耕耘,到1995年,他再一次去拜访刘西古先生,并拿出了自己创作的作品给刘西古先生看,让刘西古先生眼前一亮,说画的非常好,并爽快将刘乃忠先生收为门下,刘乃忠先生遂正式成为了刘西古先生的弟子,跟随老师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凭借其出众的天赋,到1998年,刘乃忠先生成为了刘西古先生的入室弟子,而刘西古先生也将其研究多年,在国内外独具一格的“神州第一桃”的画桃绝技倾囊传授给了刘乃忠先生,使其画艺得到迅速提高,并成为了齐派第四代弟子,也是刘西古大师画桃技法的唯一传人。
融汇百家取艺之精粹 守正创新成自我之风
刘乃忠先生是一个十分尊重传统的人,他对于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是十分推崇的,同时也是十分着迷的,而且他认为中国的传统绘画是有着非常吸引人的魅力的,首先是中国画的画面讲究的是有诗有画,是二者的结合,中国国画的特点就是书画结合为一体,很能表达一个人的意境、思想,甚至是当时的状态,比如齐白石先生画虾从来不画水,但是给人的意境就是虾在水中游,再比如一叶扁舟就能体现出汪洋大海,这就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魅力。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相比较而言,就创作而言也更加的方便经济,西方绘画的创作对于工具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比如油墨、油彩、画布等等,但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则不需要这么繁琐,几根笔,一瓶墨,一盒国画颜料,一张纸就可以去创作了。
当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魅力在吸引刘乃忠先生为之不懈追求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创新之道,刘乃忠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要想创新,必须要扎根传统,以传统为基,遍学各家,取各家之精华,融会贯通,同时结合自身的优势、特点、理念等,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从而进行创新。而在创作的过程中,也有一定之规,要注意作品的构思和立意,同时要深入生活,有很好的生活体验,并有一定的写生基础,做好作品各种景物的布局谋篇,位置经营,最后还要做好题款和钤印,这样创作好作品就不难了。对此刘乃忠先生言道:“其实学画就是一个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的过程,最终要达到笔笔皆经典的效果。”
名扬艺坛铸青云之志 淡泊之心攀艺坛巅峰
经过数十载的辛勤耕耘,如今的刘乃忠先生已经深得刘西古先生的真传,其绘画技艺也得到了众多国内外友人的称赞,出版了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和“庆祝建国70周年”为主题素有“国家名片”之美誉的邮票、邮品、邮册;现任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客座教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副主席、中国文化学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会员等职务。虽然在艺坛声名鹊起,但是这并没有让刘乃忠先生迷失,反而让刘乃忠先生燃起了传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青云之志,未来,刘乃忠先生将跟着恩师,继续在传承国艺的道路上不辍研习,用自己的笔墨将国画艺术发扬光大。我们也相信,凭借自身的才气和不懈的努力,刘乃忠先生定能攀至更高的艺术之巅。
刘乃忠作品鉴赏
刘乃忠作品
刘乃忠作品
刘乃忠作品
刘乃忠作品
刘乃忠作品
刘乃忠作品
刘乃忠作品
刘乃忠作品
刘乃忠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