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在线展厅
在线展厅
书圣王羲之作品欣赏
发布日期 :2020.05.26 浏览次数 : 1230次 中艺联合(北京)信息科学研究院

  王羲之(约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他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
  王羲之因为这样的出身,一出仕便为秘书郎,后为庾亮的参军,再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最后做到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为人坦率,不拘礼节,从小就不慕荣利。《世说新语》里载有王羲之"坦腹东床"的美谈。
  晋代的另一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汇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坦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从这则逸事上看,王羲之从小就具有旷达的性格,很少为一些小事戚戚于心。也许这就是他的书法雄浑开阔,具有自由气象、潇洒神态的原因之一罢。也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坦腹"、"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王羲之因为少有美名,朝廷公卿都喜爱他的才干,屡次征召为侍中、史部尚书等职,他都坚辞不受。他不喜当官、更喜欢清静。但是当他不得已而任官时,他又决不尸位素餐。他在任职期间,曾对宰相谢安和参与朝政的殷浩等人发青过重要而切实的政见。他还对饥民开仓赈济。这些都说明他不慕荣利但为人正直的品格。
  王羲之的书法刻本很多,像《乐颜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楷书作品,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他的行草书传世墨宝有《寒切贴》《姨母帖》《初月帖》等十余种。这些墨宝虽然是唐人双勾廓填摹本,但也都不失为难得的珍品。他的行书《快雪时晴帖》只有二十四个字,被清乾隆皇帝列为《三希帖》之首。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著名的代表作。从文学的角度,它文字优美,情感旷达闲逸,是千古绝妙的好文章。从书法的角度,它被誉为法贴之冠,被各代名家悉心钻研。

  王羲之还善于绘画,是历史上比较早的兼精绘画的书法家之一。他的夫人郗氏和他的七个儿子都善于书法,是一个闻名于世的书法世家,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尤其是他的小儿子王献之,继承父学,且进一步独创天地,字画秀媚,妙绝时伦,以至与父齐名,人称"二王"。




王羲之 寒切帖.jpg

  【释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 念忧老久悬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羲之报。
  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纸本,纵25.6厘米,横21.5厘米。此帖宋代曾入绍兴内府,明代流入民间,曾为王时敏等递藏,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文中“谢司马”应为谢安。谢安为王羲之至友。谢安于升平四年(公元360年)出山为桓温西司马,时41岁。王羲之此信应写于此年,次年,即升平五年逝世。因此,此书应是其末年书。评者都认为,王羲之书法到末年,才达到极致,于此帖可以临略其末年书法妙处。
  此帖书体遒勁妍润 ,沉著流動,写时好像毫不费力,体现王羲之晚年书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极致妙处。正如唐人孙过庭说:“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所以能够“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


王羲之《兰亭集序》.jpg

  兰亭序 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王羲之 平安帖、.jpg

  王羲之行书《平安帖》,与《何如帖》、《奉橘帖》,三帖连为一纸。台北故宫博物院藏。